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年代亚太经济的发展趋势地位和作用

来源:亚太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哥出版的《视界》杂志载文,把出V1导向模式和贝克计划作了对比,对出口导向模式作了充分肯定。文章认为,当一个国家的生活需要超出了生产能力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发展外贸
西哥出版的《视界》杂志载文,把出V1导向模式和贝克计划作了对比,对出口导向模式作了充分肯定。文章认为,当一个国家的生活需要超出了生产能力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发展外贸出口增加收入,要么压缩开支。出口导向模式属于第一种选择,“四小”靠这样的模式在1982一-1989年间出口额年平均递增13%,不仅迅速克服了80年代初外债高筑的困难,而且赢得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相比之下,执行贝克计划的15个重债务国,由于选择的是上述第二条道路,结果为解决债务问题付出了很高的社会经济代价,在1985--1987年间进口平均下降了4.3%,除墨西哥属特殊情况外,均丧失了“四小”所取得的那种经济现代化和高速发展。同样地,日本的模式和中国的模式,也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中,受到了较高的评价。总之,亚太国家和地区的三种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模式。二、实行经济调整,增强经济后劲,继续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1985年9月举行的西方五国财长广场会议,已成为亚太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后,亚太国家和地区为因应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和内部经济条件的变化,陆续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的经济调整。(一)日本实行从以出口主导型经济为主向以内需主导型经济为主的战略转变。这种转变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的。第一,扩大国内需求。主要措施有四:一是扩大公共投资。公共投资额由1985年的亿日元增至1989年的亿日元,五年内增长了17.4%,而前五年仅增长了不到1%。二是刺激民间设备投资。1989年,该项投资额达亿日元,比1985年(亿日元)增加46.8%,其中1988年和1989年的年增长率分别达14.6%和17.8%,为80年代的最高增长率。三是鼓励增加民间住宅投资。1986一1989年间,各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3%、24.2%、13.4%和6.9%,均大大超过80年代头五年的增长幅度。四是通过缩短劳动时间和降低个人所得税等措施刺激私人消费。如通过修改《劳动法》将法定劳动时间由每周48小时缩短为45小时,并改行五日工作周制。据日本通产省计算,仅实行五日工作周一项,在日本全国每年即可增加3兆日元的个人消费。第=,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其主要方向是:(1)加速发展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使其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1988年,前者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50.7%提高到61.5%,而同期后者的比重则由3.7%降为3.1%。(3)在第二产业中,使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由1985年的34.4%上升至1988年的35.4%。(4)提高机械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1988年该比重已升至17.2%,而1985年为15.8%。总之,通过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正朝着高级化、服务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第三,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当地生产。从1986年起,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特点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1989年达675亿美元,比1985年(122.7亿美元)增长4.5倍。在1986--1989年四年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1702亿美元,比从1951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以来到1985年25年的总和(836亿美元)尚多一倍以上。再一个特点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重心开始向36“四小”和东盟转移。1988年,日本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达52.2亿美元,比1985年的13.2亿美元增长2.95倍,也超过同期日本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幅度(2。8倍)。还有一个特点是,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开始由以传统的垂直分工为主向新型的以水平分工为主过渡。1986--1988年,日本对亚洲地区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比重为52.1%,而1982--1985年这一比重仅为38.6%。由于发生上述这些变化,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四,适当扩大进口,开放部分市场。1989年,日本进口总额达2108亿美元,比V-的1295亿美元增IJ[162.8亿美元,其中制成品进口额由401.6亿美元增至1061.1亿美元,增长164%,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由3l%上升至50.3%。从地区分布看,“四小"和东盟是日本扩大进口的主要对象。在1986~1989年期间,“四小"和东盟对日本的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7.8%和37.5%,均大大高于美国的18.6%和西欧的4.2%。随着进口的大幅度增加,日本的巨额外贸顺差正在逐步缩小,1990年仅为270fL美元,不及1986年(940亿美元)的1/3。由于采取上述种种措施,日本的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1987年以来,日本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分别为4.6_%、5.7%、4.9%和5%,这期间“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皆为负数,可见日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内需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二)“四小”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它们效仿日本的作法,以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把大批失掉比较利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源耗量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以利用当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而自己则着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某些高科技产业。如1988年,“四小"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达23.6亿美元,超过日本(13亿美元)和美国(11.3亿美元),跃居领先地位。第二,实行出口市场多边化,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份依赖。除上述向东盟转移部分产业、在当地建立出口加工基地、迂迥对美国的出口外,“四小”还积极发展同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贸关系。如南朝鲜1988年同中国的贸易额增至31亿美元,1989年同苏联的贸易额比上年增长一倍,达6亿美元;1990年与苏联正式建交和与中国互设民间贸易办事处之后,双边经贸关系已进一步发展。同时,“四小”也扩大了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如南朝鲜和台湾对日本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分别由1986年的15.6%和11.4%上升到19.8%和14.5%。第三,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对外出口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电子、汽车和机械产业的现代化,使这类产品稳步打入国际市场。如台湾1988年对美出口照相机达83万只,比1986年增加7.3倍。90年代,预计“四小"的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和数控机床等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优势。此外,“四小”还积极扩大内需,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扩大。(兰)东盟国家谋求产业升级,加速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主导型经济过渡。趁日本和“四小刀向外转移部分产业的“天赐良机竹,东盟国家适时采取了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减少税收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产业。1986::cF-以后,它们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额逐年大幅度增加,1987年达40.01亿美元,37比上年(18.86亿美元)增加1.2倍;1988年增至118.7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9倍;1989年又增至15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0%。由于这几年外国直接投资在投资方向上由传统的资源开发型和进口替代型,转向出口基地建设型和零部件采购型,东盟大量引进外冈直接投资有力地促进了|!;1身的工业化进程,从而扩大了在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出口份额,并提高了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如泰国1988年出口总额达158.39亿美元,比1985年(71.2亿美元)增长1.2倍;同期制成品的出口比率由42.7%上升至53.3%。(四)中国制定和实施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方针。在1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某些困难和问题。其中,主要是经济增长过热,引起了 j是建,‘茂线过长、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并在新旧两种体制的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为此,1988年10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用几年时间进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治“热"治“乱",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创造条件。目前,治理整顿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为今后五年和整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了新的兰图和改革措施。总之,经过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调整,亚太国家和地区扩大了内需,提升了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拓展了外贸渠道,为9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90年代,日本经济将继续缩小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四小"在某些方面将跻身于发达国家水平,东盟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泰国将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目标迈进,中国将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阔步前进。三、亚太地区正在形成新的合作机制,将为缓和南北矛盾探索道路(一)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发生重大变化。60、70年代,美国、日本和“四小”在经济发展和合作过程中,形成了日本——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供应基地、四小~一出口加工区、美国——工业制成品市场,这样一种单向循环的国际分工体系。该体系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国际分工体系中,美国一直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工业制成品的最大出口国,是“四小”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国际条件。80年代,里根政府实行巨额财政赤字政策,美国出现了大大超过供应能力的过大需求,其作为“需求吸收者”的机能进一步加强,“四小”又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如南朝鲜对美国的出口比例,由1980年的26.3%猛升至1986年的40%,后来这一比例虽略趋下降,但1988年仍高达35.3%。1980—1988年间,南朝鲜对美国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42%。如果说美国是从需求方面带动了“四小”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那么日本则从供应出方面对它们发挥支持作用。日本一贯是“四小矽所需生产资料和资本集约的中问资料的最大供应者。即使是南朝鲜从1977年开始第四个经济发展计划后,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在机械、金属和化工部门实行进口替代,但这些部门对日本出口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1988年机械、钢铁和化学制品的对Ft依赖程度分别为58.7%、64.4%和37.9%。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资料自给能力较低的“四小”,正是靠日本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投资,在较短的时期形成强有力的出口能力,从而推动了出口导向工业化的发展。38但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日本和“四小”之间的经济不平衡问题日益尖锐;一方面,美国对rt本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如]986@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514亿美元,占美整个外贸逆差(1385亿美元)的37%;另一方面,“四/b"对美国存在巨额顺差,如1988年美国对南朝鲜贸易逆差达86.5亿美元;而“四小”对El本的贸易则呈巨额逆差,如1988年南朝鲜对El本贸易逆差为39.2亿美元。这样,美国的钱又经过“四小”流入了Et本,进一步加重了美国的赤字和El本的顺差。如1988年,日本的经常收支顺差为790亿美元,而美国的经常收支逆差达123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与年俱增。1987年10月股市价格暴跌后,美国进一步感到巨额双赤字长期持续的危险性,开始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并对削减预算赤字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因此,继对El本施压之后,美国又把矛头转向了“四小”,致使双边经济矛盾尖锐,原有的单向循环过程发生了堵塞。此后,“四小"无法再继续依赖对美国出口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日本也不得不扩大从“四小”的进I=I。(二)双向循环的新机制开始形成。以上述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背景,亚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调整过程中,使国际分工格局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首先,日本不仅是最大的资金、技术和商品供应国,商且也是工业制成品的“吸收器”。1988年,El本的技术出El额猛增至约17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5%,较前五年的平均水平增长2.4倍;预计到下世纪初这一数额将达150亿美元,比目前的水平再翻三番。1990年初,El元贷款规模年均约合100亿美元,其中投向亚洲部分为45亿美元,分别比80年代中期增长1倍和80%。1985--1988年期间,El本的外贸进II总额年平均增长13.1%,其中从亚洲:“四小”的进口年平均增长36.2%,虽然目前日本的进H市场规模尚不及美国的一半,但从追加的市场规模看,髑本则要比美国大得多。如1988年与上年相比,美国为世界追加的进口市场规模351.53亿美元,日本为468.39亿美元,后者较前者大33.2%。以上迅速扩大的日本资金、技术和进r:l市场,恰好符合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调整的迫切需要。其次,“四小"在进一步发挥“加强基地”作用的同时,也向东盟和中国转移部分资金和技术,并提供一定的出口市场。它们在以直接投资方式向东盟和中国转移资金和技术的情况,已如上述。此外,1987年6月南朝鲜在进出口银行内设立了经济合作开发基金,并确立了为发展中国家充实基本设施等提供必要资金的合作机制,预计今后以此种方式向东盟和中国提供基金合作的规模将会有较快增加。同时,近年来,“四小”还以生产资料和中间产品为中心,加强了对东盟和中国的出口。在提供市场方面,“四小’’的作法也比较明显。由于迅速扩大进H,1987年和1988年,“四小”进口额在世界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6.4%和7%,大于El本的6.2%和6.6%。1988年,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亚太出口增加的贡献率,“四小”最高,为18。2%;日本次之,为15.1%;东盟为12.9%;美国为5.7%。同年,对东盟国家出口增加的贡献率,也是““四小”最高,为34.4%;日本为22.1%;均超过美国(9。2%)。另外,东盟和中国一方面吸收大量的产品,一方面供应大量相对低档的出口产品。随着从日本和“四小,,引进的直接投资和转移产业大最增加,东盟国家的工业基础迅速39加强,工业化比率(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80年代中期的18—25%,上升为1989年马来西亚的25%,泰国的26%,印尼的19%,从而大大提高了出口能力,并提高了出口产品结构。1985--1988年期间,东盟国家对日本、“四小”和中国的出口明显增加。其中,1988年马来西亚对“四小”的出口超过了对日本的出口,泰国对“四小"的出口也达到了对日出口的同样水平。与此同时,1986年以后东盟对美国的出口比率也普遍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日本和“四小”原来对美国的出口。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大力加强同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1989年中国的外贸总额达1116亿美元,其中同弧太地区的贸易额占总进口的65%和总出口的74%。1986--1989年期间,中国利用的外资总额达500亿美元,69%来自本地区,其中直接投资占92%。总之,80年代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双向循环的新机制,将使本地区的合作与竞争同时发展,从而推动各种规模的经济合作出现新的局面。’(三)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呈现出加速的新势头。近年来,在积极参加泛亚太经济合作的同时,西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次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北亚经济圈、黄海经济圈、西太平洋沿岸经济圈等,实际上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当前,东南亚国家正在酝酿建立各种三角区,如新加坡、印尼巴淡岛和马来西亚柔佛州经济三角区,印尼棉兰、马来西亚槟城和泰国素叻他尼经济合作三角区,泰国、印支三国和缅甸黄金半岛经济合作三角区等。另外,1990年12月马来西亚总理提出了建立东亚贸易条约集团的建议。随着经济合作的加强,本地区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兴旺。1989年仅北美及东亚区内贸易比重即达51.9%,大大高于同年欧共体内部贸易的比重(42%)。目前,本地区对区内各国的出口额已超过了对北美的出口,而且差距正在迅速扩大。面对西太平洋地区内部贸易迅速发展的现实,德意志银行的考蒂斯说:“60年代和70年代,你需要在北美洲和欧洲占有一席之地。90年代和2000年以后,你要想在全球保持竞争能力,就必须在日本和东亚拥有竞争地位。任何其他战略都会招来衰落和失败。”综上所述,亚太地区出现的三大积极趋势,已经并将继续为90年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可否认,90年代本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也将会遇到不少挑威和困难。诸如欧洲和北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比本地区快,层次也比本地区高;本地区内各旨-(地区)的经济调整尚需时日,在这一调整过程中日本市场能否取代美国市场的作用,疑问颇大;区域内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互补性虽较强,但因各自的出口比重很大,如何在竞争中解决好互利性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在发展区内经济合作中存在一系列不同于欧美的困难与障碍;等等。但综合各种条件来看,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权威性国际机构的预测,在整个90年代,日本经济将以年率4%的速度递增,领先于美国(2.5—3%)、西欧(3%)和整个西方工业发达国家(3%);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将为6.6%(其中“四小”为6.2%、东盟为7.1%、中国为6.8%),大大高于整个发展中国家(5.1%)和世界(3.3%)的平均水平。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到本世纪末,亚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与欧共体、北美大致相当,其在吐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届时,亚太经济将以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40苏日经济关系的新发展刘桂玲李志勇近两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苏联对亚太政策的调整,阻碍苏日关系发展的“政治因素”发生了变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苏日经济关系出现了转机。一、苏日经济关系现状(一)贸易额呈上升趋势,贸易种类不断增多。70年代,苏日贸易一度出现持续增长局面。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东西方关系趋于紧张,日本停止了对苏提供官方信贷。整个80年代,苏日间新的大型合作开发项目及日对苏出口大型成套设备计划全部停止,苏目贸易额于1982年达到55.8亿美元高峰后,出现了停滞乃至倒退状况。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后,积极推行亚太外交,调整政策,重视发展苏日关系,两国间的贸易随之又活跃起来。1986年和1987年两国贸易额回升到50亿美元左右,1988年达58.9亿美元,1989年创历史最高记录,达60.8亿美元。苏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原有的钢铁、机械、化纤、钢管、木材、水产等种类外,不断向更大范围扩展。1988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资料和消费品设备成交额激增。加工机械和染色机比上一年增长127.5%,缝纫机和编织机分别增长364.3%和427.1%,同年12月,苏联决定下放外贸自主权后,电动机械、汽车、小轿车、家用电器等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其中电动机械达3.8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2.1%,小轿车比上一年增长6.9倍。(=)经贸磋商频繁,达成多项协议。自1988年开始,苏日就经济合作等问题的磋商频繁,已取得实质性进展。1988年2月在东京举行的“第11次日苏经济合作委员会会议矽被喻为“开辟苏日经济关系新途径的起点”。双方在互惠的基础上对改善贸易结构、扩大贸易基础以及在建立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体制等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就合作开发西伯利亚远东森林资源及日本向苏联提供聚脂纤维生产设备等达成了协议,签署了2.1亿美元的进出口合同。此后,苏日间就经济领域合作问题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协议。1989年苏日经济合作委员会第12次会议,落实了总额为6.7亿美元的萨哈林造纸厂现代化计划。同年 lo月召开第4届苏日远东会议,双方签署了2670万美元的进出口贸易协定,落实了建设宾41

文章来源:《亚太经济》 网址: http://www.ytjjzz.cn/qikandaodu/2021/0324/596.html



上一篇:新零售新消费新动力合作与共享推动亚太零售业
下一篇:美国名城

亚太经济投稿 | 亚太经济编辑部| 亚太经济版面费 | 亚太经济论文发表 | 亚太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亚太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