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亚太经济》栏目设置[09/30]
- · 《亚太经济》数据库收录[09/30]
- · 《亚太经济》投稿方式[09/30]
- · 《亚太经济》征稿要求[09/30]
- · 《亚太经济》刊物宗旨[09/30]
中韩自贸区的青岛作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韩自贸协定达成一致以及后续的中韩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将实现货物、人员、资本的自由来往,进一步提升双方贸易、投资机会,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带动东
中韩自贸协定达成一致以及后续的中韩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将实现货物、人员、资本的自由来往,进一步提升双方贸易、投资机会,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带动东亚乃至亚太经济一体化,这是青岛市进一步提升对韩经贸合作水平带来重要机遇。
6月12日,在韩国釜山设立的青岛工商中心将揭牌成立,这是在中韩正式签署自贸区协定后,继出台了进一步提升对韩国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的行动计划之后,青岛在加强与韩国经贸关系中的又一力作。
青岛频频出招深化提升与韩国合作水平,这是青岛在中韩建设自贸区机遇下自我角色的定位,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青岛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之后,对战略机遇的嗅觉与敏锐。而这一切的成效如何都来自青岛如何作为。
青岛的渴望
当今天青岛在中韩自贸区机遇下的角色定位时,我们有必要梳理下青岛与韩国经贸历史,这将更加清晰地看到青岛对中韩自贸区发展机遇的渴望。
1989年,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成立,这是青岛乃至山东省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从此拉开了韩国在青投资的序幕。第一年,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投资额为45万美元。
从1989年到至今,韩资在青岛发展的20多年,不仅投资项目从最初的45万美元发展到5.44亿美元,投资领域也从最初的简单制造,到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
青岛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1989年开始至今,韩资在青岛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中韩两国建交前是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的起步探索阶段。这一阶段韩资主要是以中小企业投资为主,大多数是投资300万美元以下的服装、鞋帽、箱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项目。随后,投资项目由单纯劳动密集型开始转向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投资企业数成倍增长,韩国成为青岛最大的外资来源国。
在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及危机后调整复苏期后,进入21世纪,韩资在青发展进入了全新发展时期。2001年后,青韩合作进入规模更大、层次更高、领域更宽的新阶段。韩国著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大踏步进入青岛,GS精油、浦项制铁、高丽制钢等一大批在韩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知名企业纷纷在青岛投资项目,同时,韩国新韩银行、汉拿银行、中小企业银行、三星火灾保险、韩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相继落户青岛。
如今,韩国是青岛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青岛是全国韩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城市。2014年青岛与韩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90.1亿美元,截至2014年12月,青岛吸收韩国投资152.5亿美元,青岛对韩国投资额为2.4亿美元。
在青岛改革开放30多年的征程中,韩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岛与韩国的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也推动了青岛城市的发展。
但在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青岛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人口红利的下降,已经难以适应最初以成本优势为基础的资本产业转移。当青岛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时,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力与要素。
而中韩自贸区协定的签署无疑为青岛提供了这样的基础与动力。根据协定,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生效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
更为关键的事,中韩自贸协定达成一致以及后续的中韩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将实现货物、人员、资本的自由来往,进一步提升双方贸易、投资机会,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带动东亚乃至亚太经济一体化,这是青岛市进一步提升对韩经贸合作水平带来重要机遇。
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研究员郭先登说,青岛在对韩经贸关系中,拥有区位、经济、地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中韩自贸区的机遇是青岛未来发展绝好的历史性机遇。
1+1>2的叠加效应
无论是发布行动计划还是成立工商中心,都是青岛在进一步提升与韩国经贸关系中,推动青岛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青岛国际化城市的进程。
根据行动计划,计划至2020年,进出口贸易在2015年100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00亿美元,吸收韩国投资累计在目前的152.5亿美元的基础上达到200亿美元,对韩国瓯子累计在目前2.4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
文章来源:《亚太经济》 网址: http://www.ytjjzz.cn/qikandaodu/2021/0310/575.html
上一篇:中国如何借助增强区域合作
下一篇:从看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公共外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