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亚太经济》栏目设置[09/30]
- · 《亚太经济》数据库收录[09/30]
- · 《亚太经济》投稿方式[09/30]
- · 《亚太经济》征稿要求[09/30]
- · 《亚太经济》刊物宗旨[09/30]
“战士”王雅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王雅珍,女,1945年出生,上海昱真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专家组组长、中国锅炉水处理协会理事、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
王雅珍,女,1945年出生,上海昱真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专家组组长、中国锅炉水处理协会理事、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知名水处理专家、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王雅珍,今年已72岁年逾古稀,在这样一个足以颐养天年的年纪,她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保护地下水、地表水和蓝天的节能减排战场的第一线。她是一名真正的战士,以超乎常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书写着大写的人生;她是一名真正的战士,以负责任的学者的良知,坚守着最后一片精神家园的领地。
缘起“生命之源”
从小出生在佳木斯,生长在北京的王雅珍,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从北京女二中高中毕业时以化学满分的好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王雅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服从组织安排被分配到了河北廊坊的一家化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在工厂的十年,其间王雅珍负责上马投产了电解水制氢气、氧气车间,自己动手设计出了十多台机器设备组成的生产流水线,创建了尼龙注塑车间,设计出二百多套生产模具。
这段难忘的经历为王雅珍今后的事业成功打下了基础。回顾走过的历程,王雅珍不仅感叹,如果没有廊坊那段工作经历,她也不会将中国科技大学的校训“红专结合、理实交融”演绎的十分完美,不会成为既懂化学又懂机械和多个领域技术的全面技术人才,也就不会有她今天的成就。
1982年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清华分校投资,创建社会急需的几个新专业。拥有部队家属进京指标的王雅珍得知用人消息后,马上到清华分校找校长毛遂自荐。没想到,清华分校的校长正是中国科技大学的老教务处处长何作涛。何校长见到王雅珍非常高兴,多年不见居然还能一下叫出她的名字:“雅珍,你怎么来了?”在得知王雅珍寻找进京单位后,他当时就拍板:“你明天就回廊坊办调动手续。”在场的一名副校长感到十分诧异,老校长告诉他:“这个人我了解,在学校就是尖子生,还是学生会的干部,思想过得硬,又爱好文体,多才多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这样,王雅珍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京,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负责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该校投资的“锅炉安全与检测”专业、“塑料模具”专业和四个实验室。分析化学专业出身又有过化工厂实践工作经验的王雅珍被委以重任,全面负责两个专业和4个实验室的创立工作。专业建好后她主讲“工业锅炉水处理”和“塑料材料与加工基础”等课程。
如果安于现状,在大学教书、搞科研,也是件很惬意的事。一件偶然的事情,触动了王雅珍,由此坚定了她“为子孙后代还能有水喝,必须做点实事”的信念。
1985年,有一次她和大学同班同学赵霖一起吃饭(赵霖教授当时是解放军301医院的微量元素室主任,后来担任营养科长,成长成为全军首席营养家)。赵霖告诉她:“雅珍,吃饭少吃盐,吃盐多了得高血压、心脏病并诱发癌症。”较真的王雅珍要求赵教授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赵霖给了她一篇论文。她相信了他的理论。王雅珍马上联想到国标GB1576—85《低压锅炉水质标准》就是强制推行钠离子交换软化法制取锅炉给水,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剂就是食盐。电厂锅炉给水采用阴阳离子交换制取纯水,再生废液在中和池内还是形成食盐。她想:我吃饭可以少吃盐,但是不能少喝水。这些再生废盐液都排放到地下,就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水体的含盐量就会变的越来越高,我们人类喝水就会形成被动吃盐!王雅珍决定对这个问题做一个详细的调研。在花费了2年的业余时间,调研和走访了全国上千家水处理单位、机构后,得出的结论是惊人的:每年仅供热采暖给水领域、全国50多万台工业锅炉给水领域和电站锅炉给水领域往地下排放的废盐液,对地下水造成永久性污染,地下水体逐年变坏,地下水中迅速增加的钠离子将导致人类患高血压病、心脏病和患癌症的机率增加。而且这种污染是不可逆的、不可治理的、是永久性的。面对这个结论,王雅珍震惊了。还是1987的当时,她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将来中国人会没有水喝!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喝,意味着什么?王雅珍内心久久无法平静,知识分子的良知在拷问自己,必须要制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怎么办?只有从源头解决,在工业处理的源头不采用这种污染地下水的水处理方法或杜绝被污染的水排入地下。
文章来源:《亚太经济》 网址: http://www.ytjjzz.cn/qikandaodu/2020/1221/495.html
上一篇:中国方案:烙务实之印
下一篇:关于召开第十届全国策划理论研讨会暨全国第二